搜索
这是描述信息
/
/
/
一年躺赚1080万,贵州这个贫困村凭什么?

一年躺赚1080万,贵州这个贫困村凭什么?

  • 分类:媒体聚焦
  • 作者:
  • 来源:酷玩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20-09-21 18:27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你有“睡后收入”吗?

就是不用工作,

睡着了依然会增长的银行卡余额。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这个曾经最贫困村庄的农民们,已经有了。

这个村子叫岩博村,2001年,这个村子不通路,不通电,没有自来水,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村集体还负债1.2万元。

如今,这个村子有煤矸石砖厂、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生态农庄和酒厂,集体资产高达9200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

 



 

2017年,这里的农民集体分红90万元。

2018年,分红的金额达到1080万。

2019年,这一数字原本是3000万元。

不过这一年,他们决定,不分了。

因为要拿着钱去投资,做更大的事。 

20年,这个闭塞小山村的巨变,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外来的女人

——余留芬。

    2000年,岩博村的老支书病危了。改革开放22年,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他手上,没能像华西、江阴、南街村们一样,从贫困的泥淖中脱离,是他一生的遗憾。更让他遗憾的是,村里仅有的资产岩博林场,在他手上承包出去后,再也没能力收回来。岩博,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们甚至特地为岩博编了个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人,带领岩博村的人富起来,是老支书最后一个心愿。他找到了31岁的外来女人余留芬,对她说:“小妹啊,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带领大家像你一样致富,千万别辜负了大家!”老支书的决定是有根据的,在村里,余留芬是个公认的能干的人。1989年,20岁的余留芬从外乡嫁到岩博,在外地上班的丈夫,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成了留守妇女的余留芬,既要带两个孩子,做各种家务,还要下地干活。下地干活的时候,每次抱不动两个的她,就先抱去一个,在地上刨个坑,把孩子放进去,再回家抱另一个。



 

余留芬儿子

    干完活,把地里挖的洋芋等背回去,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孩子一个个抱回去。每天,要跑很多趟。岩博村的地里,石头多,种起来很辛苦,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收不了多少粮食。这样没有希望的日子,余留芬怎么也忍不下去了。1993年,她抛下地里的农活,到乡里的煤矿附近,开了个小饭馆。靠着手脚勤快,脑袋活络,小饭馆的生意好极了。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2万元。要知道,那还是九几年,在农民中,万元户绝对稀罕。两年后,余留芬已经赚了好几万元。

 



 

    回家后,看着那个不通路的村庄,两个人一起过都要侧着身子的羊肠小道,余留芬在山脚下的公路边选了新址,盖了5间平房。这时,余留芬赚钱的小脑筋又开动了。她买了台相机,走村串寨帮别人拍照,照一张一块钱。在农村,这极具吸引力,村民们排长队等着她拍照。后来,有人看到拍照赚钱也搞了起来,余留芬又转行开起了小超市。十几年间,曾经住着三间土胚房的余留芬,成为了日子过得最好的人。于是,她成了老支书选中的人。自己能胜任这个职位吗?余留芬也不知道。但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村庄,一直这么穷,她骨子里,又有些不甘心。余留芬还是接下了。

 

2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余留芬的火还没烧,阻碍却先开始了。一次村民大会上,几个村民站起来起哄挑事,他们不服气。因为在那时的中国农村,很少有女人当支书的先例。余留芬也倔:“给我半年时间,不干出个样子来,我辞职。”要想富,先修路。把那条两人同时通过都要侧着身子的羊肠小道修通,是岩博几辈人的梦想。但要钱又要地,这件事没有人能办成。余留芬决定试试。村民们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余留芬就带头挖自己家的地,还把自己家的地分给被占用了土地的村民。还有人不同意,白天干完活,晚上就跑到人家家里去商讨。修路占地的事情总算解决了,没钱买材料又是新的问题。余留芬从自己家拿出4万元,买了钢钎、大锤等物资。这下大家没得说了,修路的工作总算顺利启动了。她既要指挥,又要干活。每天一大早六点多,别人还在睡觉,她已经到镇上去背炸药了。一天跑4趟,回来后,到工地上抡大锤,握钢钎完全不在话下。可一次查看路基时,她不小心从山崖上摔了下去,腰椎粉碎性骨折。但余留芬还是没放弃,稍微好一点,她又回到了工地。3个月,一条4米宽3公里长的通村大路,硬是靠着他们肩扛手刨修通了。

 

 



    路虽通了,但就算把家搬空了,那个钱也带不动整个村子的发展呀。种玉米、洋芋不赚钱,余留芬想带着大家种更贵的水果和中药,但都没能成功。就在这时,曾经承包岩博林场的那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打算把林场23万元转出去。把1480亩的林场收回来,是老支书的心愿,也是岩博村发展的本钱。余留芬带着干部找遍了全村村民,也只筹到了几千元,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她又带着干部跑到周边的煤矿等单位去借钱,但一连跑了12家,都被拒绝了。只有第13家的老板,借给了他们5万元。肉眼可见,这个贫困到极点的小村庄是还不起这笔巨款的。余留芬把自己家的5万元积蓄也拿出来了,但这样也只凑到了10万元。她想找担保公司借,但利息都要6%。无奈他们放弃了。余留芬突然想到,林场里最有价值的是树,如果那些树的价值超过23万元,他们不就有底气了吗?她带着村民跑到林场里去数,数了一整天,才数了3个山头,林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林场的价格。这一次,借钱就无比顺利了。他们把林场买回来,把树卖给煤矿做坑木,仅仅一年的时间,借款就还清了,还结余了8万元。有了钱,余留芬就开始带着大家办集体企业。2003年,他们发动村民入股,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矸石,开起了砖厂,第一年砖厂就盈利了。

 



 

    2004年,余留芬他们把林场和煤矸石厂抵押,利用村里祖传600年的酿酒手艺,带大家办起了小锅酒厂。酒是生产出来了,但没有知名度,并不好卖,她带着大家到各个餐馆里、商店里去磨嘴皮子。2年后,总算有些销路了。2005年,为了让酒厂的酒糟得到利用,他们又办起了特种养殖场。

 



 

    眼看着村办企业越来越多,村里的资产从当年的负数越滚越大。在黄土地上耕种了一辈子的岩博人,终于从那种无论多么勤奋,都知道决不可能改变人生的绝望中,走了出来,他们终于看到了人生别样的希望。

 

3


    不过,在余留芬眼里,这些都只是小打小闹。她每天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小锅酒厂。但眼前的问题是,她们的小锅酒厂连生产许可证都没有拿到。因为白酒产业消耗的是粮食,对于这类产业,国家是有限制的。1999年后,明确规定,新的酒厂,一律不发证。转机出现在2013年,随着贵州茅台等白酒企业的做大做强,资本的不断涌入,这一年3月14日,贵州省政府出了一个文件:酱香型达到年产2000吨,浓香达到年产4000吨,其他香型达到年产5000吨,就可以发证。

 



 

    这个消息,余留芬他们盼了十几年。但眼下的问题是,酱香和浓香型的酒,在市场上的厮杀已经达到白热化,他们根本拼不过。唯一的可能是其他香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把这个年产100吨的作坊式酒厂,产能扩大50倍,达到年产5000吨,才能拿到生产许可证。这么一来,至少需要6000万元。相比曾经买回林场的23万元,这6000万元就更是他们望尘莫及的天文数字了。即便他们的生活水平,相比较13年前,已经提高了许多,但仍然是个贫困村啊,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余留芬想到了在贵州省试点的“三变”改革政策,让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她把村里的所有资产打包抵押,贷款了2000万元,让村民认股。村里还本金,村民还利息。51岁的宋会琴3万元,31岁的赵思辉拿出了11万元...5万、10万、20万...村民们一个个拿出钱来,这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积蓄。这么多年来,余留芬对大家生活带来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村民们相信她。



 

 

    但2000万还远远不够,余留芬又把弟弟开的加油站和儿子结婚要用的婚房一起抵押了,贷款金额达到了3000万。银行先给了他们1000万,余留芬兴冲冲地拿着钱回去建厂房了。有了这些打底,在余留芬的多方奔走下,有另外2家企业也答应给他们注资了。只待厂房建好,生产许可证拿到,一切就走上正轨了。可厂房建到一半,1000万贷款要用完的时候,余留芬接到电话,另外2000万贷款泡汤了。她都还没有从难过中缓过来,答应投资的另外两家企业,也变卦了。余留芬一下就懵了,她独自憋了几个小时,见到儿子后就抱着他一直哭,似乎要流干这辈子的眼泪。

 

 

 

    没有钱这一切就都泡汤了,已经投入了1000万,那里面不只是她和家人的全部积蓄,还有全村村民的积蓄,以及他们所有的希望。她余留芬,怎么还得起啊。即便是已经为岩博村无私付出了13年,即便因为无法兼顾家庭,她不得不和丈夫离婚了,但她将成为整个岩博村的罪人。怎么劝都劝不了后,儿子开始吼余留芬:你怎么会这样子,在我们心里你就是榜样,就是力量,你都这样了,你想我们怎么办?冷静下来的余留芬,开始给上级打电话求助。幸运的是,盘州市政府找来国有企业给他们投资了。盘江煤电集团投资了2000万,能投公司投资了500万。钱的事情解决了,厂房很快就建好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年产量从100吨一下变成了5000吨,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质量。

 



 

余留芬开始通过高薪和持股的方式引进人才,但这个村子实在是太偏了,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

就在余留芬一筹莫展之际,恰巧贵州省委书记到村里视察工作。 

她把困难和盘托出,领导当时就给时任茅台董事长季克良打了电话。

没过多久,时任中国第一白酒帝国掌门人的季克良就到酒厂来指导。不仅他自己成了酒厂的技术顾问,他还给岩博村的酒厂找来了贵州全省唯一的一位酿酒博士黄永光当技术总工程师。

 

 



    没有人愿意来,黄永光就开始在酒厂内自己培养技术人员。钱和人才都解决了,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产量一下子翻了50倍,酒根本就卖不出去。有一年过年,酒厂围了几百名建厂的工人讨薪,大家急的没办法。后来余留芬带着300万元匆匆赶来了,这是她去抓的高利贷。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得起,但她不能就这么欠着工人的工资。但不止是建厂的工人,酒厂的员工们也8个月没有发工资了。余留芬很着急,但让她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员工罢,也没有一个人埋怨她。这些员工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说我们白天在酒厂上班,下班后还可以去地里干活,这样也饿不着,你不用着急。余留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宣传岩博的“人民小酒”,每当有客人来考察,她都亲自接待讲解。但这个酒厂最高的年销量也就300万元。直到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上,人民领袖询问贵州省代表团时,问到了余留芬她们那里的扶贫情况。于是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我是问价格多少?”

“我们只卖99元。”

 

“99元也不便宜了。不在于贵,太贵的酒反而不一定卖得好。”

“谢谢指导,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去做。”

 

“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不能我一说你就按30卖了。”

 

    这场举国关注的对话,吸引来了无数人购买曾经不知名的岩博酒,产量一下翻了几十数百倍。2017年,岩博酒的销量翻了接近10倍,达到了2600万元;2018年,又翻了11倍,直接达到了3亿元。猛增的销量,让岩博村迎来了大喜事——分红。全村每一个人在这个酒厂都有股份,2017年,他们集体分了900万元;2018年,分了1080万元。酒厂还招了400多位工人,他们每月的最低工资2500元。



 

 

    在家里吃住,每月按时拿几千元,可以抚养儿女,还能赡养父母,在之前,这是他们无法想象的生活。岩博的发展,带动的是一大群贫困人口。他们和周边的两个贫困村一起成立了岩博联村,由余留芬担任党委书记。他们共同在岩博酒厂入股,每年享受分红。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到酒厂工作。岩博村原本在外务工人的人们,一个个开始回家发展。整整三年,没有一个人员流出。也不只是岩博的周边村子。酒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粱,从岩博村到全县,甚至到整个六盘水市,有整整2

一年躺赚1080万,贵州这个贫困村凭什么?

【概要描述】
你有“睡后收入”吗?

就是不用工作,

睡着了依然会增长的银行卡余额。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这个曾经最贫困村庄的农民们,已经有了。

这个村子叫岩博村,2001年,这个村子不通路,不通电,没有自来水,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村集体还负债1.2万元。

如今,这个村子有煤矸石砖厂、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生态农庄和酒厂,集体资产高达9200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

 



 

2017年,这里的农民集体分红90万元。

2018年,分红的金额达到1080万。

2019年,这一数字原本是3000万元。

不过这一年,他们决定,不分了。

因为要拿着钱去投资,做更大的事。 

20年,这个闭塞小山村的巨变,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外来的女人

——余留芬。

    2000年,岩博村的老支书病危了。改革开放22年,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他手上,没能像华西、江阴、南街村们一样,从贫困的泥淖中脱离,是他一生的遗憾。更让他遗憾的是,村里仅有的资产岩博林场,在他手上承包出去后,再也没能力收回来。岩博,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们甚至特地为岩博编了个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人,带领岩博村的人富起来,是老支书最后一个心愿。他找到了31岁的外来女人余留芬,对她说:“小妹啊,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带领大家像你一样致富,千万别辜负了大家!”老支书的决定是有根据的,在村里,余留芬是个公认的能干的人。1989年,20岁的余留芬从外乡嫁到岩博,在外地上班的丈夫,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成了留守妇女的余留芬,既要带两个孩子,做各种家务,还要下地干活。下地干活的时候,每次抱不动两个的她,就先抱去一个,在地上刨个坑,把孩子放进去,再回家抱另一个。



 

余留芬儿子

    干完活,把地里挖的洋芋等背回去,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孩子一个个抱回去。每天,要跑很多趟。岩博村的地里,石头多,种起来很辛苦,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收不了多少粮食。这样没有希望的日子,余留芬怎么也忍不下去了。1993年,她抛下地里的农活,到乡里的煤矿附近,开了个小饭馆。靠着手脚勤快,脑袋活络,小饭馆的生意好极了。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2万元。要知道,那还是九几年,在农民中,万元户绝对稀罕。两年后,余留芬已经赚了好几万元。

 



 

    回家后,看着那个不通路的村庄,两个人一起过都要侧着身子的羊肠小道,余留芬在山脚下的公路边选了新址,盖了5间平房。这时,余留芬赚钱的小脑筋又开动了。她买了台相机,走村串寨帮别人拍照,照一张一块钱。在农村,这极具吸引力,村民们排长队等着她拍照。后来,有人看到拍照赚钱也搞了起来,余留芬又转行开起了小超市。十几年间,曾经住着三间土胚房的余留芬,成为了日子过得最好的人。于是,她成了老支书选中的人。自己能胜任这个职位吗?余留芬也不知道。但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村庄,一直这么穷,她骨子里,又有些不甘心。余留芬还是接下了。

 

2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余留芬的火还没烧,阻碍却先开始了。一次村民大会上,几个村民站起来起哄挑事,他们不服气。因为在那时的中国农村,很少有女人当支书的先例。余留芬也倔:“给我半年时间,不干出个样子来,我辞职。”要想富,先修路。把那条两人同时通过都要侧着身子的羊肠小道修通,是岩博几辈人的梦想。但要钱又要地,这件事没有人能办成。余留芬决定试试。村民们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余留芬就带头挖自己家的地,还把自己家的地分给被占用了土地的村民。还有人不同意,白天干完活,晚上就跑到人家家里去商讨。修路占地的事情总算解决了,没钱买材料又是新的问题。余留芬从自己家拿出4万元,买了钢钎、大锤等物资。这下大家没得说了,修路的工作总算顺利启动了。她既要指挥,又要干活。每天一大早六点多,别人还在睡觉,她已经到镇上去背炸药了。一天跑4趟,回来后,到工地上抡大锤,握钢钎完全不在话下。可一次查看路基时,她不小心从山崖上摔了下去,腰椎粉碎性骨折。但余留芬还是没放弃,稍微好一点,她又回到了工地。3个月,一条4米宽3公里长的通村大路,硬是靠着他们肩扛手刨修通了。

 

 



    路虽通了,但就算把家搬空了,那个钱也带不动整个村子的发展呀。种玉米、洋芋不赚钱,余留芬想带着大家种更贵的水果和中药,但都没能成功。就在这时,曾经承包岩博林场的那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打算把林场23万元转出去。把1480亩的林场收回来,是老支书的心愿,也是岩博村发展的本钱。余留芬带着干部找遍了全村村民,也只筹到了几千元,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她又带着干部跑到周边的煤矿等单位去借钱,但一连跑了12家,都被拒绝了。只有第13家的老板,借给了他们5万元。肉眼可见,这个贫困到极点的小村庄是还不起这笔巨款的。余留芬把自己家的5万元积蓄也拿出来了,但这样也只凑到了10万元。她想找担保公司借,但利息都要6%。无奈他们放弃了。余留芬突然想到,林场里最有价值的是树,如果那些树的价值超过23万元,他们不就有底气了吗?她带着村民跑到林场里去数,数了一整天,才数了3个山头,林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林场的价格。这一次,借钱就无比顺利了。他们把林场买回来,把树卖给煤矿做坑木,仅仅一年的时间,借款就还清了,还结余了8万元。有了钱,余留芬就开始带着大家办集体企业。2003年,他们发动村民入股,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矸石,开起了砖厂,第一年砖厂就盈利了。

 



 

    2004年,余留芬他们把林场和煤矸石厂抵押,利用村里祖传600年的酿酒手艺,带大家办起了小锅酒厂。酒是生产出来了,但没有知名度,并不好卖,她带着大家到各个餐馆里、商店里去磨嘴皮子。2年后,总算有些销路了。2005年,为了让酒厂的酒糟得到利用,他们又办起了特种养殖场。

 



 

    眼看着村办企业越来越多,村里的资产从当年的负数越滚越大。在黄土地上耕种了一辈子的岩博人,终于从那种无论多么勤奋,都知道决不可能改变人生的绝望中,走了出来,他们终于看到了人生别样的希望。

 

3


    不过,在余留芬眼里,这些都只是小打小闹。她每天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小锅酒厂。但眼前的问题是,她们的小锅酒厂连生产许可证都没有拿到。因为白酒产业消耗的是粮食,对于这类产业,国家是有限制的。1999年后,明确规定,新的酒厂,一律不发证。转机出现在2013年,随着贵州茅台等白酒企业的做大做强,资本的不断涌入,这一年3月14日,贵州省政府出了一个文件:酱香型达到年产2000吨,浓香达到年产4000吨,其他香型达到年产5000吨,就可以发证。

 



 

    这个消息,余留芬他们盼了十几年。但眼下的问题是,酱香和浓香型的酒,在市场上的厮杀已经达到白热化,他们根本拼不过。唯一的可能是其他香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把这个年产100吨的作坊式酒厂,产能扩大50倍,达到年产5000吨,才能拿到生产许可证。这么一来,至少需要6000万元。相比曾经买回林场的23万元,这6000万元就更是他们望尘莫及的天文数字了。即便他们的生活水平,相比较13年前,已经提高了许多,但仍然是个贫困村啊,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余留芬想到了在贵州省试点的“三变”改革政策,让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她把村里的所有资产打包抵押,贷款了2000万元,让村民认股。村里还本金,村民还利息。51岁的宋会琴3万元,31岁的赵思辉拿出了11万元...5万、10万、20万...村民们一个个拿出钱来,这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积蓄。这么多年来,余留芬对大家生活带来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村民们相信她。



 

 

    但2000万还远远不够,余留芬又把弟弟开的加油站和儿子结婚要用的婚房一起抵押了,贷款金额达到了3000万。银行先给了他们1000万,余留芬兴冲冲地拿着钱回去建厂房了。有了这些打底,在余留芬的多方奔走下,有另外2家企业也答应给他们注资了。只待厂房建好,生产许可证拿到,一切就走上正轨了。可厂房建到一半,1000万贷款要用完的时候,余留芬接到电话,另外2000万贷款泡汤了。她都还没有从难过中缓过来,答应投资的另外两家企业,也变卦了。余留芬一下就懵了,她独自憋了几个小时,见到儿子后就抱着他一直哭,似乎要流干这辈子的眼泪。

 

 

 

    没有钱这一切就都泡汤了,已经投入了1000万,那里面不只是她和家人的全部积蓄,还有全村村民的积蓄,以及他们所有的希望。她余留芬,怎么还得起啊。即便是已经为岩博村无私付出了13年,即便因为无法兼顾家庭,她不得不和丈夫离婚了,但她将成为整个岩博村的罪人。怎么劝都劝不了后,儿子开始吼余留芬:你怎么会这样子,在我们心里你就是榜样,就是力量,你都这样了,你想我们怎么办?冷静下来的余留芬,开始给上级打电话求助。幸运的是,盘州市政府找来国有企业给他们投资了。盘江煤电集团投资了2000万,能投公司投资了500万。钱的事情解决了,厂房很快就建好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年产量从100吨一下变成了5000吨,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质量。

 



 

余留芬开始通过高薪和持股的方式引进人才,但这个村子实在是太偏了,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

就在余留芬一筹莫展之际,恰巧贵州省委书记到村里视察工作。 

她把困难和盘托出,领导当时就给时任茅台董事长季克良打了电话。

没过多久,时任中国第一白酒帝国掌门人的季克良就到酒厂来指导。不仅他自己成了酒厂的技术顾问,他还给岩博村的酒厂找来了贵州全省唯一的一位酿酒博士黄永光当技术总工程师。

 

 



    没有人愿意来,黄永光就开始在酒厂内自己培养技术人员。钱和人才都解决了,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产量一下子翻了50倍,酒根本就卖不出去。有一年过年,酒厂围了几百名建厂的工人讨薪,大家急的没办法。后来余留芬带着300万元匆匆赶来了,这是她去抓的高利贷。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得起,但她不能就这么欠着工人的工资。但不止是建厂的工人,酒厂的员工们也8个月没有发工资了。余留芬很着急,但让她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员工罢,也没有一个人埋怨她。这些员工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说我们白天在酒厂上班,下班后还可以去地里干活,这样也饿不着,你不用着急。余留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宣传岩博的“人民小酒”,每当有客人来考察,她都亲自接待讲解。但这个酒厂最高的年销量也就300万元。直到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上,人民领袖询问贵州省代表团时,问到了余留芬她们那里的扶贫情况。于是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我是问价格多少?”

“我们只卖99元。”

 

“99元也不便宜了。不在于贵,太贵的酒反而不一定卖得好。”

“谢谢指导,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去做。”

 

“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不能我一说你就按30卖了。”

 

    这场举国关注的对话,吸引来了无数人购买曾经不知名的岩博酒,产量一下翻了几十数百倍。2017年,岩博酒的销量翻了接近10倍,达到了2600万元;2018年,又翻了11倍,直接达到了3亿元。猛增的销量,让岩博村迎来了大喜事——分红。全村每一个人在这个酒厂都有股份,2017年,他们集体分了900万元;2018年,分了1080万元。酒厂还招了400多位工人,他们每月的最低工资2500元。



 

 

    在家里吃住,每月按时拿几千元,可以抚养儿女,还能赡养父母,在之前,这是他们无法想象的生活。岩博的发展,带动的是一大群贫困人口。他们和周边的两个贫困村一起成立了岩博联村,由余留芬担任党委书记。他们共同在岩博酒厂入股,每年享受分红。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到酒厂工作。岩博村原本在外务工人的人们,一个个开始回家发展。整整三年,没有一个人员流出。也不只是岩博的周边村子。酒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粱,从岩博村到全县,甚至到整个六盘水市,有整整2

  • 分类:媒体聚焦
  • 作者:
  • 来源:酷玩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20-09-21 18:27
  • 访问量:0
详情

你有睡后收入”吗?

就是不用工作,

睡着了依然会增长的银行卡余额。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这个曾经最贫困村庄的农民们,已经有了。

这个村子叫岩博村,2001年,这个村子不通路,不通电,没有自来水,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村集体还负债1.2万元。

如今,这个村子有煤矸石砖厂、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生态农庄和酒厂,集体资产高达9200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

 

 

2017年,这里的农民集体分红90万元。

2018年,分红的金额达到1080万。

2019年,这一数字原本是3000万元。

不过这一年,他们决定,不分了。

因为要拿着钱去投资,做更大的事。 

20年,这个闭塞小山村的巨变,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外来的女人

——余留芬。

    2000年,岩博村的老支书病危了。改革开放22年,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他手上,没能像华西、江阴、南街村们一样,从贫困的泥淖中脱离,是他一生的遗憾。更让他遗憾的是,村里仅有的资产岩博林场,在他手上承包出去后,再也没能力收回来。岩博,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们甚至特地为岩博编了个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

 

 

    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人,带领岩博村的人富起来,是老支书最后一个心愿。他找到了31岁的外来女人余留芬,对她说“小妹啊,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带领大家像你一样致富,千万别辜负了大家!”老支书的决定是有根据的,在村里,余留芬是个公认的能干的人。1989年,20岁的余留芬从外乡嫁到岩博,在外地上班的丈夫,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成了留守妇女的余留芬,既要带两个孩子,做各种家务,还要下地干活。下地干活的时候,每次抱不动两个的她,就先抱去一个,在地上刨个坑,把孩子放进去,再回家抱另一个。

 

余留芬儿子

    干完活,把地里挖的洋芋等背回去,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孩子一个个抱回去。每天,要跑很多趟。岩博村的地里,石头多,种起来很辛苦,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收不了多少粮食。这样没有希望的日子,余留芬怎么也忍不下去了。1993年,她抛下地里的农活,到乡里的煤矿附近,开了个小饭馆。靠着手脚勤快,脑袋活络,小饭馆的生意好极了。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赚2万元。要知道,那还是九几年,在农民中,万元户绝对稀罕。两年后,余留芬已经赚了好几万元。

 

 

    回家后,看着那个不通路的村庄,两个人一起过都要侧着身子的羊肠小道,余留芬在山脚下的公路边选了新址,盖了5间平房。这时,余留芬赚钱的小脑筋又开动了。她买了台相机,走村串寨帮别人拍照,照一张一块钱。在农村,这极具吸引力,村民们排长队等着她拍照。后来,有人看到拍照赚钱也搞了起来,余留芬又转行开起了小超市。十几年间,曾经住着三间土胚房的余留芬,成为了日子过得最好的人。于是,她成了老支书选中的人。自己能胜任这个职位吗?余留芬也不知道。但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村庄,一直这么穷,她骨子里,又有些不甘心。余留芬还是接下了。

 

2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余留芬的火还没烧,阻碍却先开始了。一次村民大会上,几个村民站起来起哄挑事,他们不服气。因为在那时的中国农村,很少有女人当支书的先例。余留芬也倔:“给我半年时间,不干出个样子来,我辞职。”要想富,先修路。把那条两人同时通过都要侧着身子的羊肠小道修通,是岩博几辈人的梦想。但要钱又要地,这件事没有人能办成。余留芬决定试试。村民们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余留芬就带头挖自己家的地,还把自己家的地分给被占用了土地的村民。还有人不同意,白天干完活,晚上就跑到人家家里去商讨。修路占地的事情总算解决了,没钱买材料又是新的问题。余留芬从自己家拿出4万元,买了钢钎、大锤等物资。这下大家没得说了,修路的工作总算顺利启动了。她既要指挥,又要干活。每天一大早六点多,别人还在睡觉,她已经到镇上去背炸药了。一天跑4趟,回来后,到工地上抡大锤,握钢钎完全不在话下。可一次查看路基时,她不小心从山崖上摔了下去,腰椎粉碎性骨折。但余留芬还是没放弃,稍微好一点,她又回到了工地。3个月,一条4米宽3公里长的通村大路,硬是靠着他们肩扛手刨修通了。

 

 

    路虽通了,但就算把家搬空了,那个钱也带不动整个村子的发展呀。种玉米、洋芋不赚钱,余留芬想带着大家种更贵的水果和中药,但都没能成功。就在这时,曾经承包岩博林场的那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打算把林场23万元转出去。1480亩的林场收回来,是老支书的心愿,也是岩博村发展的本钱。余留芬带着干部找遍了全村村民,也只筹到了几千元,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她又带着干部跑到周边的煤矿等单位去借钱,但一连跑了12家,都被拒绝了。只有第13家的老板,借给了他们5万元。肉眼可见,这个贫困到极点的小村庄是还不起这笔巨款的。余留芬把自己家的5万元积蓄也拿出来了,但这样也只凑到了10万元。她想找担保公司借,但利息都要6%。无奈他们放弃了。余留芬突然想到,林场里最有价值的是树,如果那些树的价值超过23万元,他们不就有底气了吗?她带着村民跑到林场里去数,数了一整天,才数了3个山头,林木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林场的价格。这一次,借钱就无比顺利了。他们把林场买回来,把树卖给煤矿做坑木,仅仅一年的时间,借款就还清了,还结余了8万元。有了钱,余留芬就开始带着大家办集体企业。2003年,他们发动村民入股,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矸石,开起了砖厂,第一年砖厂就盈利了。

 

 

    2004年,余留芬他们把林场和煤矸石厂抵押,利用村里祖传600年的酿酒手艺,带大家办起了小锅酒厂。酒是生产出来了,但没有知名度,并不好卖,她带着大家到各个餐馆里、商店里去磨嘴皮子。2年后,总算有些销路了。2005年,为了让酒厂的酒糟得到利用,他们又办起了特种养殖场。

 

 

    眼看着村办企业越来越多,村里的资产从当年的负数越滚越大。在黄土地上耕种了一辈子的岩博人,终于从那种无论多么勤奋,都知道决不可能改变人生的绝望中,走了出来,他们终于看到了人生别样的希望。

 

3


    不过,在余留芬眼里,这些都只是小打小闹。她每天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小锅酒厂。但眼前的问题是,她们的小锅酒厂连生产许可证都没有拿到。因为白酒产业消耗的是粮食,对于这类产业,国家是有限制的。1999年后,明确规定,新的酒厂,一律不发证。转机出现在2013年,随着贵州茅台等白酒企业的做大做强,资本的不断涌入,这一年3月14日,贵州省政府出了一个文件:酱香型达到年产2000吨,浓香达到年产4000吨,其他香型达到年产5000吨,就可以发证。

 

 

    这个消息,余留芬他们盼了十几年。但眼下的问题是,酱香和浓香型的酒,在市场上的厮杀已经达到白热化,他们根本拼不过。唯一的可能是其他香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把这个年产100吨的作坊式酒厂,产能扩大50倍,达到年产5000吨,才能拿到生产许可证。这么一来,至少需要6000万元。相比曾经买回林场的23万元,这6000万元就更是他们望尘莫及的天文数字了。即便他们的生活水平,相比较13年前,已经提高了许多,但仍然是个贫困村啊,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余留芬想到了在贵州省试点的“三变”改革政策,让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她把村里的所有资产打包抵押,贷款了2000万元,让村民认股。村里还本金,村民还利息。51岁的宋会琴3万元,31岁的赵思辉拿出了11万元...5万、10万、20万...村民们一个个拿出钱来,这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积蓄。这么多年来,余留芬对大家生活带来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村民们相信她。

 

 

    但2000万还远远不够,余留芬又把弟弟开的加油站和儿子结婚要用的婚房一起抵押了,贷款金额达到了3000万。银行先给了他们1000万,余留芬兴冲冲地拿着钱回去建厂房了。有了这些打底,在余留芬的多方奔走下,有另外2家企业也答应给他们注资了。只待厂房建好,生产许可证拿到,一切就走上正轨了。可厂房建到一半,1000万贷款要用完的时候,余留芬接到电话,另外2000万贷款泡汤了。她都还没有从难过中缓过来,答应投资的另外两家企业,也变卦了。余留芬一下就懵了,她独自憋了几个小时,见到儿子后就抱着他一直哭,似乎要流干这辈子的眼泪。

 

 

 

    没有钱这一切就都泡汤了,已经投入了1000万,那里面不只是她和家人的全部积蓄,还有全村村民的积蓄,以及他们所有的希望。她余留芬,怎么还得起啊。即便是已经为岩博村无私付出了13年,即便因为无法兼顾家庭,她不得不和丈夫离婚了,但她将成为整个岩博村的罪人。怎么劝都劝不了后,儿子开始吼余留芬:你怎么会这样子,在我们心里你就是榜样,就是力量,你都这样了,你想我们怎么办?冷静下来的余留芬,开始给上级打电话求助。幸运的是,盘州市政府找来国有企业给他们投资了。盘江煤电集团投资了2000万,能投公司投资了500万。钱的事情解决了,厂房很快就建好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年产量从100吨一下变成了5000吨,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质量。

 

 

余留芬开始通过高薪和持股的方式引进人才,但这个村子实在是太偏了,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

就在余留芬一筹莫展之际,恰巧贵州省委书记到村里视察工作。 

她把困难和盘托出,领导当时就给时任茅台董事长季克良打了电话。

没过多久,时任中国第一白酒帝国掌门人的季克良就到酒厂来指导。不仅他自己成了酒厂的技术顾问,他还给岩博村的酒厂找来了贵州全省唯一的一位酿酒博士黄永光当技术总工程师。

 

 

    没有人愿意来,黄永光就开始在酒厂内自己培养技术人员。钱和人才都解决了,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产量一下子翻了50倍,酒根本就卖不出去。有一年过年,酒厂围了几百名建厂的工人讨薪,大家急的没办法。后来余留芬带着300万元匆匆赶来了,这是她去抓的高利贷。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得起,但她不能就这么欠着工人的工资。但不止是建厂的工人,酒厂的员工们也8个月没有发工资了。余留芬很着急,但让她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员工罢,也没有一个人埋怨她。这些员工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说我们白天在酒厂上班,下班后还可以去地里干活,这样也饿不着,你不用着急。余留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宣传岩博的“人民小酒”,每当有客人来考察,她都亲自接待讲解。但这个酒厂最高的年销量也就300万元。直到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上,人民领袖询问贵州省代表团时,问到了余留芬她们那里的扶贫情况。于是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我是问价格多少?”

“我们只卖99元。”

 

“99元也不便宜了。不在于贵,太贵的酒反而不一定卖得好。”

“谢谢指导,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去做。”

 

“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不能我一说你就按30卖了。”

 

    这场举国关注的对话,吸引来了无数人购买曾经不知名的岩博酒,产量一下翻了几十数百倍。2017年,岩博酒的销量翻了接近10倍,达到了2600万元;2018年,又翻了11倍,直接达到了3亿元。猛增的销量,让岩博村迎来了大喜事——分红。全村每一个人在这个酒厂都有股份,2017年,他们集体分了900万元;2018年,分了1080万元。酒厂还招了400多位工人,他们每月的最低工资2500元。

 

 

    在家里吃住,每月按时拿几千元,可以抚养儿女,还能赡养父母,在之前,这是他们无法想象的生活。岩博的发展,带动的是一大群贫困人口。他们和周边的两个贫困村一起成立了岩博联村,由余留芬担任党委书记。他们共同在岩博酒厂入股,每年享受分红。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到酒厂工作。岩博村原本在外务工人的人们,一个个开始回家发展。整整三年,没有一个人员流出。也不只是岩博的周边村子。酒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粱,从岩博村到全县,甚至到整个六盘水市,有整整2万亩高粱供给岩博酒厂,这是无数农民的生计。

 

 

    如今的岩博,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走进岩博,你可以看到家家户户盖上了二层小楼,不少人家里还买了代步车。因为酒厂要发货,快递也在他们村子里设置了站点,无论是卖货还是网购,都和城里一样方便。2019年,他们总的分红原本会达到3000多万。只不过,他们一致决定,这年不分了。他们要把钱投入进去把,岩博建设成学习、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村庄。岩博未来能够走多远,这一判断很难。毕竟,20年前,他们还很惨;10年之前,他们还很难。那时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会有一位31岁的女支书,带他们闯出一片天,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

 

尾声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需要脱贫的是谁呢?当然是农民。说实话,很多年来,我一直很关注农民和农村的发展。尽管这一话题常年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没有热度,也没有流量。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崛起没有靠任何外部的侵略,靠的是这个国家14亿人的汗水和付出。这其中,农民的付出绝不比任何人少。而我们中的很多人,也都是农民的后代,或者农民的后代的后代。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这个国家工业基础还很薄弱的时候,农业税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41%。也就是说,在那时,是数亿农民撑起了国家财政的半壁江山,也慢慢哺育了工业的发展。到了2005年,农业税已经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0.05%。这一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在这前后的很长时间里,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工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以新的身份做新一轮的经济建设:建筑工人、流水线工人、快递员、外卖员...而逐渐老迈的自己,以及他们的父母家人,却成为了今天中国农村最穷的那批人。

 

 

    所以,我希望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方法,让他们能够成为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人。几个月前,我写一篇有关农业的文章时,采访了一些农民。文章里谈到,农民们把土地流转给一些有资本的企业时,遇到了流转价格极低,而且土地流转后,农民们无处谋生的情况。那时,我很难过,也很担心。而当看到岩博村这个样板,让农民做企业的股东,且在企业工作时,一瞬间,我有些动容。他们既可以拿工资,又可以领分红,这是现代企业模式,在农村的一次伟大试验。这个模式的学名叫“三变”改革,起源于贵州娘娘山,试点于贵州六盘水市,岩博村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很幸运,遇到了余留芬这样不顾一切,带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当然,他们也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我希望,中国的5.7亿农民们,都能遇到自己的余留芬;也能遇到自己的大时代。因为,这是他们应得的。

关键词:

imgboxbg

联系我们

 

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河乡岩博村

 

400-623-1999(上午9点至下午17点)

 

招商加盟

 

防伪溯源

 

媒体分享

微信商城

微信商城

微信资讯

微信资讯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Copyright◎2018- 2020贵州岩博酒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1007045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贵阳